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12-19 21:29:43
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

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

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,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,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,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

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》是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。这个单元重点是围绕自然现象、自然景观进行编排的,重点培养学生汲取自然知识,培养会观察的习惯。本文是一首秀丽的小诗,语言特别优美,读起来琅琅上口,因此在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时,我就重点确定了朗读,边读边思考,在读中感知语言,在读中体会情感,在读中领悟大自然的奥秘。

本文为我们介绍了四种指南针,忠实的向导太阳,指路明灯北极星,大树和沟渠里的积雪,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肤浅,方位感很弱,虽然在数学课上学过辨别方向,但那是平面的,和本课的实际生活中的立体感知是有很大差别的。所以,本文的教学重点还有“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”,难点是“启发学生孩子要留心周围事物,发现科学知识,做生活的有心人。”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。从生活走入文本,再从文本走入生活,把二者有机结合。我想这就是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吧。

在第一课时里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,读通了课文,理解了不懂的词语。第二课时就重点学习四种指南针。我采用了的是详细讲解第一个天然的指南针太阳,并总结学习方法,剩下的三种指南针让孩子们以四人小组的学习方式进行小组学习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孩子,每个学习小组的孩子积极交流。而后我让学习小组分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。在交流的同时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,如为什么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,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,并解决课文中的难点:沟渠里的雪为什么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,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?

同时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。由字、词、句到段都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、运用语言的能力。如:在进行“忠”教学中把它与句子结合起来,进行理解学习,拓展延伸到:下面这些情况我们又该叫他忠实的什么,从忠实的观众、忠实的伙伴中加深对忠实的理解。创设情境来自由表达,如果你是原野上这棵大树,一个迷路的小朋友站在你的面前,你会怎样告诉他用你来辨别方向。

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方式,有:指名读、自由读、与师生合作读、范读、齐读、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、小组合作读,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,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。

在学习沟渠里的积雪时,我发现:要突破一个课时的重难点,光自己理解还远远不够,还得认真了解学生的学情,充分预设每个孩子可能出现的状况。这里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南方的积雪融化得更快,北方的融化得更慢。所以学生汇报时就重点质疑了这一点。我想起了一个老师曾说过,如果学生还不能读懂,而你又不能很好地引导时,就让他再回到课文中去。于是我又把这个问题推了回去:你们再认真读读这段话,去寻找奥秘,这是哪里的积雪?于是孩子们豁然开朗,马上就打到了“沟渠”这个关键词语,同时运用课件,太阳光的直射,南面被山所遮挡,孩子们水到渠成地理解到地理位置不同,积雪所在的方向位置变化也就不一样。最后,我领引学生观察作者的词顺序化得快对应下一句是北面,化得慢对应的是南面,从而感受到作者的用词之严谨。这样,既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求知热情,又让学生在情感领域里意识到:留心周围事物、发现科学知识,要从疑问开始!我们的教学也更为实效地解决了重难点。原来,文本中字里行间,引发着教学设计的灵感。真是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”。作者也有隐藏最佳教学设计的时候,需要我们教者去发现。

课文最后的拓展中,我提出了“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?”,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,更是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,并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,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。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青苔来辨别方向:“不长青苔的一面是南面,长青苔的一面是北面。”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树木的年轮辨别方向“年轮宽的一面是南面,年轮窄的一面是北面”。在孩子们的资料汇报中,让他们实现资源共享,丰富知识。为了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,我特意向全班同学推荐了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。

同时本课也存在不少问题,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这四种指南针没有做到有详有略,平均使力后的结果就是最好积雪那一小节的难点突破时间不够。因为这是四种并列的段落,所以在教学时只要重点品读太阳这一种指南针,然后中间的两种学生汇报得不错就可以不用多加引导,然后省出更多的时间去突破最后那个难点。

其次,在进行小组合作时,感觉孩子的合作的热情高涨,现在也形成了讨论的氛围,但是在汇报的过程中,怎样引导学生多倾听并学会补充其他同学的观点,也是以后的课堂上需要重点反思的地方。

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2

今天,和孩子们一起读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》。学习沟渠里的积雪怎样为人们指点方向的时候,我还真就“迷了路”,不能为孩子们“指点迷津”。

在理解第5小节“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的快哪边化得慢,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,为什么?”时,这个问题的处理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,给孩子们讲成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,化得慢的一面是北面,孩子们很相信老师,当时并没有质疑。下午做练习时,我请一名同学说说沟渠里的积雪是如何指点方向的?一位同学站起来说:“沟渠里的积雪,雪化得快的是南面,化得慢的是北面。“我微笑着点点头,正准备示意他答得正确,另一个孩子站起来不是很确定地说:“老师,沟渠里的积雪,雪化得快的是北方,化得慢的是南方!”怎么会是这个答案?我心想:书上不是说得很清楚吗?怎么会搞不清楚呢?怎么会呢?”我问,“冬天的太阳在偏南边,你看,”为了阻止他继续说下去,我在黑板上画起了示意图。示意图一画出来,我立刻发现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光照到的是沟渠的北边,因为它面朝南!我连忙停住了口,打开书仔细地看着课文“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,哪边化的慢,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。”其实书上就已经对应了呀,“快、慢”对“北、南”。这时有些孩子也反应过来了,开始小声嘀咕,孩子们眼睛里的迷茫让我愧疚、自责,怎么能出现这样的错误呢?镇静下来我连忙说:“果真如他所说,是老师讲错了。沟渠里的积雪,雪化得快的是北方,化的慢的是南方!因为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是沟渠的北边,所以是哪边的雪先化呢?”孩子们一下都看懂了,齐声说:“北边!”我又灵机一动,说:“如果这不是一个沟渠,而是一座山呢?”立刻就有孩子举起了手:“山坡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方,化的慢的是北方!”“对!”这时的我是既为孩子的聪明感到高兴,也为自己备课时的盲目自信汗颜。

课下回想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景,原因有以下几点:

一、备课时对文本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到位。

二、上课缺少精心的准备。上这课必须要准备课件,“沟渠”、“北极星” ……此处隐藏7148个字……、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,激发了学生读文的'兴趣,使学生在多种形式、多次读文的过程中能够比较好的理解课文内容,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。

3.运用课件简化并突破了课文的重、难点,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针“太阳、北极星、大树、积雪”,对理解了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。

4.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灵活应对。

二、室外教学

除室内教学之外,我带领学生去操场实地演练了本课的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,为的是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掌握并运用。我对学生说:“老师希望你们永远没有机会用到这些方法,但是,走投无路时,或许它能救你一命……”

这样的尝试让我花费了比在班级上课多几倍的精力:纪律要提前规范好,声音上要提高声调,需要带领将近60人得队伍在操场上来回变换地方,需要记熟并且讲清楚每个辨别方法(因为没有课本教案和课件的帮助),需要将“看热闹”的成分减少到最低,将知识的实用性在模拟的环境下提到最高……这些无疑让课堂难度上升不止一个梯度!但是,我觉得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次有益尝试,我愿意做下去,希望能收到令人满意的结果,希望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到除语文知识、方法外的技能。

我会继续朝这方努力。

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3

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》是一篇科普类诗歌。全文共有六个小节,用简短的语句介绍了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。

这首诗歌和以前富有童趣的儿童诗歌有所不同,要让学生在读反复读中理解诗歌的同时,还要学会辨别方向的方法。我们课题组要求我执教这篇诗歌来共同探讨诗歌的教学,这对我也是一项新的挑战,因为在一册教材书中,就一篇或两篇的诗歌,有可能自己上得不好,但能使自己在诗歌教学中有所突破,迎难而上吧!上完课,自己感觉上的不是很好。回头再想一想这节课,感觉自己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的以下几个环节还不错。

1、结合学生熟悉的儿歌帮学生理解文本。记得孩子们上一年级时在“语文园地”中学过一首辨别方向的儿歌:“早晨起来,面向太阳,前面是东,后面是西,左面是北,右面是南。”这是晴朗的早晨辨别方向的方法,我先出示儿歌让孩子们读一读,再次重温太阳在东方时四个方位的方向。并由此告诉孩子们我国处在北半球,中午时太阳在南方,这样孩子们面向太阳所在的南方,再用手指一指自己各个方向的方位,孩子们就在轻轻松松的“指一指,做一做”中明白了第二小节“太阳为什么是个忠实的向导”?读起来就胸有成竹、明明白白。

2、借助图片帮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语或句子。诗歌中有几个孩子们不理解的词,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搜集了许多图片帮孩子们理解。例如:平时孩子们很少去观察一棵树北面叶子与南面叶子的不同,而诗歌告诉我们大树南面的叶子“稠”,北面的叶子“稀”。“稠”和“稀”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是个新词,我就通过图片让孩子们感受树叶的“稠、稀”,既理解了诗歌,又形象直观地明白两个词的意思。还有第五小节中的“沟渠”,孩子们也不理解,我也搜集了几张图片,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“沟渠”。还搜集了“北极星与北斗星”的图片,让孩子们知道了北极星的位置。这样通过直观的图片,不用老师费多少唇舌,孩子们在自己的观察中理解了词语、句子。

3、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诗歌。诗歌的第六小节:“”最后课后有个问题:化得快的是南方还是北方?我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这一小节。孩子们读了一遍后我问他们这个问题,大部分孩子都说:“化得快的是南方,北方化得慢!”我再让孩子们边看图边读,再来思考一下,一会儿孩子们还有一部分坚持刚才的答案,一部分同学否定了刚才的答案。我在图片的南方画上了太阳,让孩子们再边读边动脑想一想。就这样在反复的阅读中,全体同学都得出了正确的答案:化得快的是北方,因为太阳在南方,北方接受的阳光多,因此化得快。所以,在上课时我们要相信学生,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。我想他们自己得到的答案比我直接告诉的答案会记得牢固得多吧。

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4

这是一篇科学性、知识性非常强的文章,处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识课,变得枯燥乏味,甚至死板。如何让孩子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“书”,是神秘、有趣的……我具体体现以下几点:

1、情感。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,语文技能,那么现行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。在语文课堂里,孩子对待语文学习,不应是被动的学,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,生命成长的过程,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。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。在教学过程中,重视对学生的评价,重视发挥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、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品味。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、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。一句话,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。

2、感悟。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。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,让孩子“感”一定有个过程,“悟”一定有个过程。因此感悟不是告诉,而是激励、唤醒、刺激、探究、体验。首先从整体上感悟,让学生自读自悟、圈圈划划。其次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,采用演示、表演节目、朗读、比较,即看、读、听、想、演等手段让孩子感悟词语、句子、意境……

3、拓展。“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。”在本课中我非常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,重视通过钻研、利用教材,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。课文最后,我提出了“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?”,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,更是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,并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,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。

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5

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》是小学语文新课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。教学完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》后,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,我才彻底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,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,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关键就看教师如何去把握课堂了。可以这么说,孩子们能和老师共同把握课堂的方向,这堂课才是孩子们真喜欢的课!

在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》的教学过程中,我请同学说说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是如何为人们指明方向的?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:“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,融化比较慢的是北面,融化比较快的是南面。”而另一位同学却说:“融化比较快的是北面,融化比较慢的是南面!”

当时我心想:课本上不是已经描写得很清楚了吗?怎么会不明白呢?”然后我就说:“冬天的太阳在偏南边,你看,”为了阻止他继续说下去,我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了一个沟渠的示意图。

示意图一画出来,我立刻发现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是沟渠的北边,因为它面朝南!这时候我连忙说:“看,孙毅说得很对,真是沟渠里的积雪,雪化得快的是北方,化的慢的是南方!因为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沟渠的北边,所以是哪边的雪先化呢?”这时候我班学生一下都看懂了,齐声说:“北边!”

然后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,说:“如果这不是一个沟渠,而是一座山呢?”并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,这时立刻就有学生说:“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,化的慢的是北面!”“对!”这时我及时地给予了肯定,心里也挺高兴,终于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,同时我也为自己在写教学设计时的不仔细感到很自责。这节课正是由于学生的提示,我才没有出现知识性的错误。

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